电脑城故事,我卖笔记本的日子里7
《孙总篇》第七集:“老板”,这个复杂的工作
从现在开始有一个明显的人物转换,现在的主人公是孙总,从老板的角度来看生活,或者说...是看生存...
=====================================================================
我姓孙,小时候大家叫我“孙猴子”,因为我总爱上窜下跳。大学时有人叫我“孙子”,这个称呼有两种含意,一种是对我不满的人嘴里发出来的,这个意思我想用不着再行挑明;还有一种,则是因为我做事很讲究策略,是出了名的“有谋之士”的尊称,将我比喻成战国时期的孙武,想想也是一种荣耀。刚出来打工时大部份人都叫我“小孙”,而现在,我听到最多的称呼则是“孙总”,朋友之间则直呼“老孙”。
有人一提到我是白手创业起家,眼神与言语中都充满了羡慕与称赞,甚至可以看得到崇拜;这个世界永远是这样,当你衣着光鲜开着小车呼风唤雨的时候,人们只是看到你成功的充满阳光的一面,却没人能想得到在这些荣耀的背后,又存在有多少的艰辛与磨难,我永远都会记得我坎坷的成功之路,以及我自己亲手创建的事业。
给人打工的日子,我足足熬了八年。
刚出道的毛头小伙子,天不怕地也不怕,脑袋里根本就没有如何生存的概念,“明天”这个词永远都是一种模糊而又美好的感觉,如果要批判的话,用“不知天高地厚”来形容也不过份;幸好,我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要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在经历过很多次求职被人拒之门外大叹“怀才不遇”之后,我开始放弃自己“大干一场”的梦想,沉下心来找寻自己真正能胜任的活,最初的几年里,我做过搬运,睡过火车站,也当过推销员,进过工厂搞库管、做文员,又搞电工,后来还当学徒学电子技术,用一个“杂”字来表示是最恰当不过的了,算是真真正正地体会了一把人生。
开始步入IT这个行业,还是在1994年的时候,我那时已经是个比较合格的家电维修师傅,偶然的一次机会,一个朋友扛了四五台电脑显示器找我修,开出的价格让我这个修一台电视机收个二三十元的技工有些吃惊:150元一台的维修费!我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研究了好几天,竟然全部修好了,那时候钱可比现在值钱多了,看着手里几百元哗哗响的票子,我当时就下了一个决心:电脑这行钱好赚,我要进去。
有业界人士开玩笑地说,把中国的IT行业从[90---94年]、[94----98年]、[98-----现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捡钱,只要你能冲进这个行业把生意做起来,钱就象从地上捡一样,到处都有得赚;第二阶段是抢钱,就是指市场竞争已经拉开,大家要努力抢着做生意才能有钱赚;第三阶段是赔钱,意思是说现在IT不景气,竞争太大,一不小心就会全盘皆输。
笑谈归笑谈,却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IT业的发展情况;我通过朋友的介绍进一家公司当技术员的时候,市场还属于“半捡半抢”的状况,总的来说还可以,一台电脑卖出去赚个两三千也属正常。我记得听到的一个笑话是这么说的:一家 国际IT大公司曾试着派出一个经理去中国考察市场行情,看中国是否有赚钱与发展的机会,这个经理去了不到一周,马上拍回一封只有六个字的电报:“人傻、钱多、速来”。可见当时中国的电脑普及率有多低,人们很少有懂得使用的,才给了做IT的人赚取暴利的机会,哪像现在,随便一个中学生到了电脑城,张口“DIY”闭口“性价比”,买的比卖的还要专业得多。
我应该感谢拿显示器给我修的朋友与介绍我进这家在业界有一定地位的集团公司的朋友,在这个公司我如鱼得水,由于勤奋与努力,再加上人际关系处理得好,我从普通技术员慢慢晋升至技术部经理,我善于谋略的特长得到了充份的发挥,似乎前途一片光明。
相应的问题也接踵而至,那几年整个IT界的发展完全是跑步前进,各种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很快过渡期就来了,如果有老一辈做IT的相信都深有体会,只要是搞技术的,心里都透着一个字:“累”,似乎每天都有学不完的新东西,而且,技术这碗饭越来越难吃,不断有科班出身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来,一个比一个要的薪水低、干的活却更多,我们这老一代,大部份是半路出家,专业知识与底子有限,生存空间自然受到了严重的挤压,“吃不饱也饿不死”是普通技术人员自嘲时用的最多的词语。
那时候电脑城还没有正式搞起来,就连某些著名的品牌都还处于城市的零散地,东租一个门市西摊一个铺位,人们对电脑的消费也绝没有现在这么旺盛,但电脑城的模式已经初具规模,只是人气还没做旺罢了。
我那时已经整整在这个公司度过了四年时光,有两年没有加薪与升职了,我明白我在这个公司里的发展算是到了头。时间太长了,人也生出了懒惰的心理,总是提不起工作的激情。实际上,在后两年的时间里,我已经开始涉及到公司的业务领域,长期的技术服务工作让我认识了大量的最终客户,日积月累的资源让我销售产品的业绩也直线上升,虽然我能够得到一部分的销售提成,但是越做越不是滋味。按公司领导层的角度来说,我的想法简直就是“叛逆”。
我曾经在一次公司聚会上喝高了,大发牢骚,说了一大堆“不该说”的话,其实也是我的心里话,我对我的同事们说:“老子出生入死,在外风吹日晒的,赚回来十万只有一两千能进自己的口袋,他奶奶的太不划算了,钱全给那些不干活只知道发号施令的资本家老爷们拿了,老子给他们卖了这么多年的命,到头来连套房子都买不起,他奶奶的………….!”。
骂完我就倒在沙发上呼呼大睡,后来听朋友说当时同事们没一个敢答腔的,都傻傻地望着老板,最后老板指示我部门的两个小伙子把我送回了家。
第二天我毫不犹豫地跑去向老板请辞,老板百般挽留都没能拦得住我,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在我的辞职申请上签了字,不无遗憾地看着我说:“小孙啊,你可要想清楚,你在公司是老员工了,有什么问题与要求可以提,再去别的地方可要从头来过啊!放弃你现在已经有的一切,值得吗?”。
我拿过签好字的辞职申请,轻轻一笑,头也不回地走了。
老板想错了,我根本不会再去别的公司打工,我早就有自己创业的计划,这次只是积压在心里的情绪的一次“不小心爆发”而已,他可能不知道,为了这一天,我已经策划了两年之久,从直接客户到经销商、从资金到货源,都暗中做了很长时间的打点与培养。
一切都结束了。别了-------我八年的打工仔生涯,我将为了自由与梦望而放手一搏,为了成为有钱人,为了不再每天被闹钟吵醒,为了不再为五斗米而低声下气看人脸色地生存,我将义无反顾。
将我比之为善于谋略的孙武,我是愧不敢当,我最多及得上他老人家一根寒毛罢了。不过人活在世界上,不为自己策划打算那叫傻冒,“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在这个世上谁都不可能真正靠得住,唯一可以信赖的永远只有你自己。
几年的打工生涯,在我真正了解了“资本就是剥削劳动的剩余价值”的时候起,我就开始了为自己创业打基础的准备工作。既然绝对意义上的共产主义还实现不了,既然社会上的劳动成果分配仍然会存在不公平的现象,那就让我来当资本的一方吧。我没有办法去改变社会,但我有办法去改变我自己的位置。
这几年来我没有乱花过一分钱,都存在银行作为日后的启动资金,每月固定存的工资加上平时跑跑外单拉拉客户小倒小卖所积累下来的钱,棺材墓地连毛带血总共约十万。然后火速回了一趟老家,开动三寸不烂之舌鼓动我的亲戚朋友向我投资,日后定给予丰厚回报。亲戚们倒是对我很有信心,有闲散资金的就当是买了股票,七七八八加起来借给我近十万,这样我手里就有了差不多二十万的启动资金。我叔爷的那两万元钱我没敢要,他没有儿女,算是一个孤寡老人,从良心的角度出发,我没有绝对的把握,绝不愿意去动他的棺材本。
回来后,我日夜不眠,赶着找工商局注册公司,然后在电脑城租下了一个铺位,接着是进货、装修,招人,开张,通知新老客户,连着一个月下来,人瘦了一大圈,总算是把公司的架子搭起来了。奇怪的是,那时候人越累越精神,心里面汹涌澎湃的,充满了激动与幻想,实际上现在想想真的后怕,那时我如果输了,只怕是大半生也无法翻身的。
我的资金太少,搞完初期的启动工程后所剩无几,只能先做做炒货行当。好在电脑城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与规则,相互之间互相炒货的行为比较随便。我把资金基本上压在了板卡上,与电脑同层的同行们达成了协议,大家上班后就可以去对方的柜台里拿货过来摆,下班后没卖出的就还回去。你做板卡他做处理器,再来几个做各种配件的,就好像是合作开了一家大型的装机店,什么配件都能够找到,互补不足,而且相互的配合也很好。反正那时的竞争几乎谈不上,客户装机的话问来问去在哪买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有得赚,利润也较可观。商家们非常默契地一起挥舞着大刀,基本上能够把送上门来的客户都狠狠地赚上一把,一起发财。
电脑城越做越旺,我的生意也越做越大,打工时有人说我是做业务与经营的天才,我还半信半疑,以为是别人在拍我马屁,当自己进行实际操作时才发现的确有这么回事。也许是背水一战造成了我时刻都警惕自己努力的忧患意识,我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时候可以歇歇气,脑子基本上除了睡觉是不停转的。当时我招了两个打工仔,只要是帮忙看铺与运货,技术与业务我自己亲手操办,凭着在以前的公司打工所积累的客户资源,除了在电脑城“守株待兔”地抓钱之外,我还能经常做到行业单。因为以前的公司主要是以行业客户为主的,我为这些客户服务了这么多年,已经获得了他们相当的信任与支持,甚至达成了良好的朋友关系。虽说有过河拆桥挖自己前公司墙角的嫌疑,但我根本不去想这些问题,这商品社会,我与之前赖以生存的公司关系已经演变成竞争对手了。能够积累到这些客户是靠我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偷鸡摸狗的勾当,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累死累活,人都脱了几层皮,那时候最累的就算是客户服务了。客户对电脑知识了解极少,电脑买回去大多只是为了实现一两个特别的功能,如打字排版,或者是单位用来响应上面科技普及的号召的,连拿来做财务的都少之又少。客户不懂我可惨了,经常为了一些小事要上门服务,还要被人训斥:“你的电脑怎么这么爱出问题?”,更夸张的是碰到过电源线没插就以为电脑坏了,晚上十一点一个电话叫我火速赶到,搞得人啼笑皆非,心力憔悴。
为了节省成本,我并没有请技术员为我来做这些事,一则是成本考虑,我的公司毕竟还小,请两个人的花费还是有点心痛的。二则是有心病,怕被自己请的技术员依照我的老路子抢了客户资源,实际上仔细想想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天底下哪有那么多人会和我一样如此精于算计的,可以花几年的时间去谋划一件看起来并不一定行得通的事情。相反的是,以我后来用人的经验来看,现在的年轻人心浮气燥的占了多数,能够很老实的大都没头脑,而聪明些的却都很自负,爱玩小聪明,总想着天降横财一举成功,却在实际生活中过多地贪图享乐,不愿意脚踏实地,总之能吃得苦而头脑又聪明的人的实在不多。
一年多的光景,我就还清了所有借款,并给那些借钱给我的人都加上了按银行计息的五倍利息。公司的业务也做大了,之前只能炒炒货,今天从这里赊一批零件连夜组装,明天就卖给客户收钱回来还账。现在由于信用的增加,有单做不用再赶得那么急,有大商家派专人送配件过来,另外还签了几种品牌板卡的代理,并且上马了一种品牌电脑。局域网络此时开始风行,我不得不招了两个搞技术的小伙子,再招了一个财务以应付税务。之前负责搬货与看铺的两个小伙子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累得都快闹罢工了,保险起见只能再加一个。同时我做的产品也在不断增加,规模也越来越大,又招了一个女孩做仓库管理与后勤杂务。这样一来我手下的人就到了七个,人事管理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新、老客户的不断积累与发展,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我基本上已经没有过休息的时候。以前还想着自己做老板可以不用每天被闹钟吵醒,现在真的不用了,因为根本睡不着。眼睛一闭就有一大堆事在脑海里撞来撞去,一年到头都没有好好休息过,过年都在忙生意。
生意越大人才的需求也更多,到了97年,我的员工队伍发展到了近三十人,门市也增加了两个。为了更方便管理与运作,我还租了间写字楼,划分了部门,加强了管理。做的品牌代理也有五六个,还拿了其中的两个金牌代理,其间曾经出过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但都通过以公司做抵押向银行贷款解决了。因为我的老客户里有银行的人;一切都好像是很顺利,但是要问我心里的感受,我可以告诉你们实在是很累。
公司的盈亏相信是每一个做老板的人心中永远的大石,绝没有放下的时候,不管现在的情况如何,你得考虑到以后的事。IT这个行业,时刻都在千变万化,其间的奥妙与变数绝非这里的篇幅所能描述。今年你能赚钱,明年呢?后年呢?你每个月都有一大堆开支,手下这么多人都是要拿工资,都是要吃饭的;客户方面更要努力把握好,现在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不小心以前的心血就被人夺走。作为一个老板,我实在是不敢让自己有丝毫的松懈,我不希望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有朝一日会付之东流。
然而我真的很累,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生意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事情多了总有出错出乱子的时候,老板这个复杂的工作,真的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哦!
“一个成功的经营者不一定是全能冠军,但他肯定知道如何用人,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总归是有限的,而让他人的智慧与能力为你所用,则是企业的经营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从一本企业管理的书上看到这句话时,我心里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冥思苦想至天明,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何干得这么累。归根结底,在我的公司里没有一个能够真正帮我分担压力的人。为了节约成本,我请的人都尽量是没经验的,因为薪水要求低。以前只想着由我来策划,由他们按指示执行即可,现在看来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完美。当你这个老板任何事都要亲力亲为的时候,无形中也扼杀了员工创新的勇气与发挥的空间,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我的公司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不能再是小家庭式的管理模式了,必须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培养,否则公司很快就会遇到发展的瓶颈,而且是致命的。
我开始注重培养员工中有上进心的人,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有发挥的空间.并且制定了严格的公司管理规章,包括工资制度与晋升条例和福利,适当地放手让他们去自主处理一些事务,在某些问题上该放权的就放权。
“我不怕你们做错事,只怕你们不去做。我不能容忍的事情只有两点:一是犯同样的错误;二是做事只是完任务混日子。”我在员工会议上如是说。并且在分配任务的同时分外注重思想工作,基本上我觉得是可造之材的员工都会单独找来谈话,鼓动员工的积极性。一旦把任务交到某个人手上,就给予充分的肯定与信任。
别人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则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会在用了某个人之后再对其疑神疑鬼,要么就一开始大胆判定这个人不能用,要么就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确定是可造之材,就放心大胆的去用。我只把握大方向,尽量少插手员工权力范围内的事情。“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在员工拿不定主意向我请示时我经常说;我通常是给出相关建议后再声明这只是建议,具体的我还是相信你,由他(或她)自己去决定。我相信人的潜力是逼出来的,你不让他有这种责任感,他就不会全心全意地去拼。每个人都有成功与创造的欲望,你给他足够的信任,就等于是最好的催动剂,会让他对你产生一种“知遇之恩”的情绪。给他一个舞台,让他全力去发挥,这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必须具有的气魄。强扭的瓜不甜,只是为了拿工资而工作的人永远都干不好,只有让员工心甘情愿的去为你做事,让员工有做出成绩的欲望,才能得到最好的成果。
很快我的员工中就有人脱颖而出,经过近乎残酷的竞争与比较后,我重新进行了人事调整,任命了各部门经理,并将职务分工进一步细化。在人事上我始终保持着一点:让员工中永远都存在竞争,或者也可以叫做“斗争”,只要不损害到公司的大体利益,我就会适当地保持着这一点的平衡,让员工时刻都有强烈的奋斗意识。这个过程其实并不长,公司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下进入了新的一轮启动,以前很多让我头疼不已必须亲力亲为的问题现在根本到不了我的台面上,大部分是在解决之后才进行汇报,我的担子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也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公司日后的发展。
又过了一年,在一次部门经理级的会议上,我把一个大问题摆上了台面,让大家去思考与讨论,问题很简单:公司面临着成立以来最大的发展方向问题,我们现在做的市场鱼龙混杂,竞争残酷,利润一天不如一天,与其在这个市场上去继续苦苦缠斗,不如全力转型向笔记本行业,各方面的迹象表明,今后笔记本才是市场发展的最重点。
这个选择是残酷的,衡量利弊,如果不放弃现有的并不盈利的业务,公司没有足够的精力与人力资源去兼做这么多产品;而且笔记本生意的起点比起公司之前的业务来说,无论是起点还是整体要求,都要高得多;公司也曾做过一两个笔记本品牌的代理,那都是小打小闹,是在客户要货的情况下进回来赚两个搬运钱,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我很清楚地意识到,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全力以赴,用最大的精力去把这个业务做起来,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在今后几年的发展中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
没有人反对我的决策,在公司里,正如我信任他们一样,他们也都信任我的决定是正确的;公司于98年底开始了整体的转型改革实施。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因为之前有那么多的业务要淡出、要扫尾,而且并不是完全不做了,不会有人傻到送上门来的钱不要的,有业务还是会接,有钱还是得赚,不然公司拿什么来支撑。所不同的只是不再注重以往业务的发展,发展的重点开始转移到笔记本领域,各方面的资源需要重新积累。幸运的是,在这块领域上,我们还没有过多的竞争对手,让我们有足够的呼吸空间去完成这一系列的基础工作。
人生就像一场大赌局,我们每时每刻的努力,都是在为了这盘赌局增加哪怕一丝一毫的胜算。
老板这个复杂的工作啊,让人拿起了就放不下。
有人说,创业就像爬山,没上去的时候看着山那么高,心生惧意,不敢行动。可当你不去看山有多高,只管低着头向上冲的时候,虽然有时会跌得伤痕累累,但你到达了某个高度的时候回头望时,会不由自主地惊呼一声:“哦,我都上到这么高了!”。
我想我与很多创业者都类似,把可能碰到的坎坷抛到脑后,也不去想那是一座多么高的山峰,只知道尽自己的努力,能够爬多高就算多高,最重要的是,你必须要求自己一直在坚持不懈地爬着…………….
我能走多远呢?
从现在开始有一个明显的人物转换,现在的主人公是孙总,从老板的角度来看生活,或者说...是看生存...
=====================================================================
我姓孙,小时候大家叫我“孙猴子”,因为我总爱上窜下跳。大学时有人叫我“孙子”,这个称呼有两种含意,一种是对我不满的人嘴里发出来的,这个意思我想用不着再行挑明;还有一种,则是因为我做事很讲究策略,是出了名的“有谋之士”的尊称,将我比喻成战国时期的孙武,想想也是一种荣耀。刚出来打工时大部份人都叫我“小孙”,而现在,我听到最多的称呼则是“孙总”,朋友之间则直呼“老孙”。
有人一提到我是白手创业起家,眼神与言语中都充满了羡慕与称赞,甚至可以看得到崇拜;这个世界永远是这样,当你衣着光鲜开着小车呼风唤雨的时候,人们只是看到你成功的充满阳光的一面,却没人能想得到在这些荣耀的背后,又存在有多少的艰辛与磨难,我永远都会记得我坎坷的成功之路,以及我自己亲手创建的事业。
给人打工的日子,我足足熬了八年。
刚出道的毛头小伙子,天不怕地也不怕,脑袋里根本就没有如何生存的概念,“明天”这个词永远都是一种模糊而又美好的感觉,如果要批判的话,用“不知天高地厚”来形容也不过份;幸好,我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要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在经历过很多次求职被人拒之门外大叹“怀才不遇”之后,我开始放弃自己“大干一场”的梦想,沉下心来找寻自己真正能胜任的活,最初的几年里,我做过搬运,睡过火车站,也当过推销员,进过工厂搞库管、做文员,又搞电工,后来还当学徒学电子技术,用一个“杂”字来表示是最恰当不过的了,算是真真正正地体会了一把人生。
开始步入IT这个行业,还是在1994年的时候,我那时已经是个比较合格的家电维修师傅,偶然的一次机会,一个朋友扛了四五台电脑显示器找我修,开出的价格让我这个修一台电视机收个二三十元的技工有些吃惊:150元一台的维修费!我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研究了好几天,竟然全部修好了,那时候钱可比现在值钱多了,看着手里几百元哗哗响的票子,我当时就下了一个决心:电脑这行钱好赚,我要进去。
有业界人士开玩笑地说,把中国的IT行业从[90---94年]、[94----98年]、[98-----现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捡钱,只要你能冲进这个行业把生意做起来,钱就象从地上捡一样,到处都有得赚;第二阶段是抢钱,就是指市场竞争已经拉开,大家要努力抢着做生意才能有钱赚;第三阶段是赔钱,意思是说现在IT不景气,竞争太大,一不小心就会全盘皆输。
笑谈归笑谈,却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IT业的发展情况;我通过朋友的介绍进一家公司当技术员的时候,市场还属于“半捡半抢”的状况,总的来说还可以,一台电脑卖出去赚个两三千也属正常。我记得听到的一个笑话是这么说的:一家 国际IT大公司曾试着派出一个经理去中国考察市场行情,看中国是否有赚钱与发展的机会,这个经理去了不到一周,马上拍回一封只有六个字的电报:“人傻、钱多、速来”。可见当时中国的电脑普及率有多低,人们很少有懂得使用的,才给了做IT的人赚取暴利的机会,哪像现在,随便一个中学生到了电脑城,张口“DIY”闭口“性价比”,买的比卖的还要专业得多。
我应该感谢拿显示器给我修的朋友与介绍我进这家在业界有一定地位的集团公司的朋友,在这个公司我如鱼得水,由于勤奋与努力,再加上人际关系处理得好,我从普通技术员慢慢晋升至技术部经理,我善于谋略的特长得到了充份的发挥,似乎前途一片光明。
相应的问题也接踵而至,那几年整个IT界的发展完全是跑步前进,各种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很快过渡期就来了,如果有老一辈做IT的相信都深有体会,只要是搞技术的,心里都透着一个字:“累”,似乎每天都有学不完的新东西,而且,技术这碗饭越来越难吃,不断有科班出身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来,一个比一个要的薪水低、干的活却更多,我们这老一代,大部份是半路出家,专业知识与底子有限,生存空间自然受到了严重的挤压,“吃不饱也饿不死”是普通技术人员自嘲时用的最多的词语。
那时候电脑城还没有正式搞起来,就连某些著名的品牌都还处于城市的零散地,东租一个门市西摊一个铺位,人们对电脑的消费也绝没有现在这么旺盛,但电脑城的模式已经初具规模,只是人气还没做旺罢了。
我那时已经整整在这个公司度过了四年时光,有两年没有加薪与升职了,我明白我在这个公司里的发展算是到了头。时间太长了,人也生出了懒惰的心理,总是提不起工作的激情。实际上,在后两年的时间里,我已经开始涉及到公司的业务领域,长期的技术服务工作让我认识了大量的最终客户,日积月累的资源让我销售产品的业绩也直线上升,虽然我能够得到一部分的销售提成,但是越做越不是滋味。按公司领导层的角度来说,我的想法简直就是“叛逆”。
我曾经在一次公司聚会上喝高了,大发牢骚,说了一大堆“不该说”的话,其实也是我的心里话,我对我的同事们说:“老子出生入死,在外风吹日晒的,赚回来十万只有一两千能进自己的口袋,他奶奶的太不划算了,钱全给那些不干活只知道发号施令的资本家老爷们拿了,老子给他们卖了这么多年的命,到头来连套房子都买不起,他奶奶的………….!”。
骂完我就倒在沙发上呼呼大睡,后来听朋友说当时同事们没一个敢答腔的,都傻傻地望着老板,最后老板指示我部门的两个小伙子把我送回了家。
第二天我毫不犹豫地跑去向老板请辞,老板百般挽留都没能拦得住我,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在我的辞职申请上签了字,不无遗憾地看着我说:“小孙啊,你可要想清楚,你在公司是老员工了,有什么问题与要求可以提,再去别的地方可要从头来过啊!放弃你现在已经有的一切,值得吗?”。
我拿过签好字的辞职申请,轻轻一笑,头也不回地走了。
老板想错了,我根本不会再去别的公司打工,我早就有自己创业的计划,这次只是积压在心里的情绪的一次“不小心爆发”而已,他可能不知道,为了这一天,我已经策划了两年之久,从直接客户到经销商、从资金到货源,都暗中做了很长时间的打点与培养。
一切都结束了。别了-------我八年的打工仔生涯,我将为了自由与梦望而放手一搏,为了成为有钱人,为了不再每天被闹钟吵醒,为了不再为五斗米而低声下气看人脸色地生存,我将义无反顾。
将我比之为善于谋略的孙武,我是愧不敢当,我最多及得上他老人家一根寒毛罢了。不过人活在世界上,不为自己策划打算那叫傻冒,“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在这个世上谁都不可能真正靠得住,唯一可以信赖的永远只有你自己。
几年的打工生涯,在我真正了解了“资本就是剥削劳动的剩余价值”的时候起,我就开始了为自己创业打基础的准备工作。既然绝对意义上的共产主义还实现不了,既然社会上的劳动成果分配仍然会存在不公平的现象,那就让我来当资本的一方吧。我没有办法去改变社会,但我有办法去改变我自己的位置。
这几年来我没有乱花过一分钱,都存在银行作为日后的启动资金,每月固定存的工资加上平时跑跑外单拉拉客户小倒小卖所积累下来的钱,棺材墓地连毛带血总共约十万。然后火速回了一趟老家,开动三寸不烂之舌鼓动我的亲戚朋友向我投资,日后定给予丰厚回报。亲戚们倒是对我很有信心,有闲散资金的就当是买了股票,七七八八加起来借给我近十万,这样我手里就有了差不多二十万的启动资金。我叔爷的那两万元钱我没敢要,他没有儿女,算是一个孤寡老人,从良心的角度出发,我没有绝对的把握,绝不愿意去动他的棺材本。
回来后,我日夜不眠,赶着找工商局注册公司,然后在电脑城租下了一个铺位,接着是进货、装修,招人,开张,通知新老客户,连着一个月下来,人瘦了一大圈,总算是把公司的架子搭起来了。奇怪的是,那时候人越累越精神,心里面汹涌澎湃的,充满了激动与幻想,实际上现在想想真的后怕,那时我如果输了,只怕是大半生也无法翻身的。
我的资金太少,搞完初期的启动工程后所剩无几,只能先做做炒货行当。好在电脑城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与规则,相互之间互相炒货的行为比较随便。我把资金基本上压在了板卡上,与电脑同层的同行们达成了协议,大家上班后就可以去对方的柜台里拿货过来摆,下班后没卖出的就还回去。你做板卡他做处理器,再来几个做各种配件的,就好像是合作开了一家大型的装机店,什么配件都能够找到,互补不足,而且相互的配合也很好。反正那时的竞争几乎谈不上,客户装机的话问来问去在哪买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有得赚,利润也较可观。商家们非常默契地一起挥舞着大刀,基本上能够把送上门来的客户都狠狠地赚上一把,一起发财。
电脑城越做越旺,我的生意也越做越大,打工时有人说我是做业务与经营的天才,我还半信半疑,以为是别人在拍我马屁,当自己进行实际操作时才发现的确有这么回事。也许是背水一战造成了我时刻都警惕自己努力的忧患意识,我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时候可以歇歇气,脑子基本上除了睡觉是不停转的。当时我招了两个打工仔,只要是帮忙看铺与运货,技术与业务我自己亲手操办,凭着在以前的公司打工所积累的客户资源,除了在电脑城“守株待兔”地抓钱之外,我还能经常做到行业单。因为以前的公司主要是以行业客户为主的,我为这些客户服务了这么多年,已经获得了他们相当的信任与支持,甚至达成了良好的朋友关系。虽说有过河拆桥挖自己前公司墙角的嫌疑,但我根本不去想这些问题,这商品社会,我与之前赖以生存的公司关系已经演变成竞争对手了。能够积累到这些客户是靠我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偷鸡摸狗的勾当,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累死累活,人都脱了几层皮,那时候最累的就算是客户服务了。客户对电脑知识了解极少,电脑买回去大多只是为了实现一两个特别的功能,如打字排版,或者是单位用来响应上面科技普及的号召的,连拿来做财务的都少之又少。客户不懂我可惨了,经常为了一些小事要上门服务,还要被人训斥:“你的电脑怎么这么爱出问题?”,更夸张的是碰到过电源线没插就以为电脑坏了,晚上十一点一个电话叫我火速赶到,搞得人啼笑皆非,心力憔悴。
为了节省成本,我并没有请技术员为我来做这些事,一则是成本考虑,我的公司毕竟还小,请两个人的花费还是有点心痛的。二则是有心病,怕被自己请的技术员依照我的老路子抢了客户资源,实际上仔细想想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天底下哪有那么多人会和我一样如此精于算计的,可以花几年的时间去谋划一件看起来并不一定行得通的事情。相反的是,以我后来用人的经验来看,现在的年轻人心浮气燥的占了多数,能够很老实的大都没头脑,而聪明些的却都很自负,爱玩小聪明,总想着天降横财一举成功,却在实际生活中过多地贪图享乐,不愿意脚踏实地,总之能吃得苦而头脑又聪明的人的实在不多。
一年多的光景,我就还清了所有借款,并给那些借钱给我的人都加上了按银行计息的五倍利息。公司的业务也做大了,之前只能炒炒货,今天从这里赊一批零件连夜组装,明天就卖给客户收钱回来还账。现在由于信用的增加,有单做不用再赶得那么急,有大商家派专人送配件过来,另外还签了几种品牌板卡的代理,并且上马了一种品牌电脑。局域网络此时开始风行,我不得不招了两个搞技术的小伙子,再招了一个财务以应付税务。之前负责搬货与看铺的两个小伙子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累得都快闹罢工了,保险起见只能再加一个。同时我做的产品也在不断增加,规模也越来越大,又招了一个女孩做仓库管理与后勤杂务。这样一来我手下的人就到了七个,人事管理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新、老客户的不断积累与发展,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我基本上已经没有过休息的时候。以前还想着自己做老板可以不用每天被闹钟吵醒,现在真的不用了,因为根本睡不着。眼睛一闭就有一大堆事在脑海里撞来撞去,一年到头都没有好好休息过,过年都在忙生意。
生意越大人才的需求也更多,到了97年,我的员工队伍发展到了近三十人,门市也增加了两个。为了更方便管理与运作,我还租了间写字楼,划分了部门,加强了管理。做的品牌代理也有五六个,还拿了其中的两个金牌代理,其间曾经出过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但都通过以公司做抵押向银行贷款解决了。因为我的老客户里有银行的人;一切都好像是很顺利,但是要问我心里的感受,我可以告诉你们实在是很累。
公司的盈亏相信是每一个做老板的人心中永远的大石,绝没有放下的时候,不管现在的情况如何,你得考虑到以后的事。IT这个行业,时刻都在千变万化,其间的奥妙与变数绝非这里的篇幅所能描述。今年你能赚钱,明年呢?后年呢?你每个月都有一大堆开支,手下这么多人都是要拿工资,都是要吃饭的;客户方面更要努力把握好,现在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不小心以前的心血就被人夺走。作为一个老板,我实在是不敢让自己有丝毫的松懈,我不希望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有朝一日会付之东流。
然而我真的很累,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生意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事情多了总有出错出乱子的时候,老板这个复杂的工作,真的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哦!
“一个成功的经营者不一定是全能冠军,但他肯定知道如何用人,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总归是有限的,而让他人的智慧与能力为你所用,则是企业的经营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从一本企业管理的书上看到这句话时,我心里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冥思苦想至天明,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何干得这么累。归根结底,在我的公司里没有一个能够真正帮我分担压力的人。为了节约成本,我请的人都尽量是没经验的,因为薪水要求低。以前只想着由我来策划,由他们按指示执行即可,现在看来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完美。当你这个老板任何事都要亲力亲为的时候,无形中也扼杀了员工创新的勇气与发挥的空间,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我的公司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不能再是小家庭式的管理模式了,必须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培养,否则公司很快就会遇到发展的瓶颈,而且是致命的。
我开始注重培养员工中有上进心的人,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有发挥的空间.并且制定了严格的公司管理规章,包括工资制度与晋升条例和福利,适当地放手让他们去自主处理一些事务,在某些问题上该放权的就放权。
“我不怕你们做错事,只怕你们不去做。我不能容忍的事情只有两点:一是犯同样的错误;二是做事只是完任务混日子。”我在员工会议上如是说。并且在分配任务的同时分外注重思想工作,基本上我觉得是可造之材的员工都会单独找来谈话,鼓动员工的积极性。一旦把任务交到某个人手上,就给予充分的肯定与信任。
别人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则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会在用了某个人之后再对其疑神疑鬼,要么就一开始大胆判定这个人不能用,要么就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确定是可造之材,就放心大胆的去用。我只把握大方向,尽量少插手员工权力范围内的事情。“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在员工拿不定主意向我请示时我经常说;我通常是给出相关建议后再声明这只是建议,具体的我还是相信你,由他(或她)自己去决定。我相信人的潜力是逼出来的,你不让他有这种责任感,他就不会全心全意地去拼。每个人都有成功与创造的欲望,你给他足够的信任,就等于是最好的催动剂,会让他对你产生一种“知遇之恩”的情绪。给他一个舞台,让他全力去发挥,这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必须具有的气魄。强扭的瓜不甜,只是为了拿工资而工作的人永远都干不好,只有让员工心甘情愿的去为你做事,让员工有做出成绩的欲望,才能得到最好的成果。
很快我的员工中就有人脱颖而出,经过近乎残酷的竞争与比较后,我重新进行了人事调整,任命了各部门经理,并将职务分工进一步细化。在人事上我始终保持着一点:让员工中永远都存在竞争,或者也可以叫做“斗争”,只要不损害到公司的大体利益,我就会适当地保持着这一点的平衡,让员工时刻都有强烈的奋斗意识。这个过程其实并不长,公司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下进入了新的一轮启动,以前很多让我头疼不已必须亲力亲为的问题现在根本到不了我的台面上,大部分是在解决之后才进行汇报,我的担子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也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公司日后的发展。
又过了一年,在一次部门经理级的会议上,我把一个大问题摆上了台面,让大家去思考与讨论,问题很简单:公司面临着成立以来最大的发展方向问题,我们现在做的市场鱼龙混杂,竞争残酷,利润一天不如一天,与其在这个市场上去继续苦苦缠斗,不如全力转型向笔记本行业,各方面的迹象表明,今后笔记本才是市场发展的最重点。
这个选择是残酷的,衡量利弊,如果不放弃现有的并不盈利的业务,公司没有足够的精力与人力资源去兼做这么多产品;而且笔记本生意的起点比起公司之前的业务来说,无论是起点还是整体要求,都要高得多;公司也曾做过一两个笔记本品牌的代理,那都是小打小闹,是在客户要货的情况下进回来赚两个搬运钱,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我很清楚地意识到,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全力以赴,用最大的精力去把这个业务做起来,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在今后几年的发展中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
没有人反对我的决策,在公司里,正如我信任他们一样,他们也都信任我的决定是正确的;公司于98年底开始了整体的转型改革实施。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因为之前有那么多的业务要淡出、要扫尾,而且并不是完全不做了,不会有人傻到送上门来的钱不要的,有业务还是会接,有钱还是得赚,不然公司拿什么来支撑。所不同的只是不再注重以往业务的发展,发展的重点开始转移到笔记本领域,各方面的资源需要重新积累。幸运的是,在这块领域上,我们还没有过多的竞争对手,让我们有足够的呼吸空间去完成这一系列的基础工作。
人生就像一场大赌局,我们每时每刻的努力,都是在为了这盘赌局增加哪怕一丝一毫的胜算。
老板这个复杂的工作啊,让人拿起了就放不下。
有人说,创业就像爬山,没上去的时候看着山那么高,心生惧意,不敢行动。可当你不去看山有多高,只管低着头向上冲的时候,虽然有时会跌得伤痕累累,但你到达了某个高度的时候回头望时,会不由自主地惊呼一声:“哦,我都上到这么高了!”。
我想我与很多创业者都类似,把可能碰到的坎坷抛到脑后,也不去想那是一座多么高的山峰,只知道尽自己的努力,能够爬多高就算多高,最重要的是,你必须要求自己一直在坚持不懈地爬着…………….
我能走多远呢?